再度辭任黨首,將遭“電子監控”,柯文哲保釋費大幅提高到7000萬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陳立非】前台北市長、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所涉的京華城容積率案以及政治獻金案又生變數。柯文哲剛以3000萬元(新台幣,下同)保釋成功,台北地檢署(北檢)就提出抗告,29日,“台灣高等法院”裁定發回台北地方法院(北院)更正裁定。北院合議庭於29日深夜11時許宣布,柯文哲交保金額提高至7000萬元,即再交4000萬元,並須電子監控。
柯文哲批檢察官太有針對性
據台灣中時電子報12月29日報道,台北地方法院合議庭27日淩晨裁定柯文哲3000萬元交保,其他4個主要涉案人也均保釋,5人均限製居所、出境及出海,且不得有任何接觸同案被告、證人的行為。然而,北檢認為柯文哲辦公室查獲的便條紙碎片上有疑似指示核心幕僚許芷瑜出境等內容,柯若交保在外,將利用可指揮影響之人刪除事證、勾串共犯,且有串滅證據之虞,有羈押必要,因此提出抗告。
29日上午,“台灣高等法院”裁定撤銷原裁定,發回台北地方法院更裁。台灣聯合新聞網29日稱,“台灣高等法院”的理由是柯文哲等4人均涉重罪,且有逃亡、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但原裁定對於4人無羈押必要性的理由,未就衡量事項作出必要說明,且未具體說明具保等手段如何避免被告4人逃亡。此外,具保金額與被告等人所造成的法益侵害及犯罪所得金額是否相當,是否足以形成相當拘束力,也未見原裁定妥適說明。因此檢察官提起抗告有理。
台灣《中國時報》29日稱,根據先前台“司法院”達成的共識,除特殊情況外,重大、矚目刑事被告案件,原審法院收到撤銷發回卷宗後,原則上應立即傳喚被告到庭,於24小時內裁定,也就是台北地方法院要在24小時內重作裁定。
29日下午3時,台北地方法院開羈押庭。在被問及逃亡的可能性時,柯文哲回答他不會跑,跑了民眾黨怎麽辦?並表示不管電子腳鐐還是每天睡前定期定點拍照,他都可以配合法官的裁定。柯在庭上還表示,一起案子整個民眾黨幾乎都被檢察官傳喚過,批評檢察官辦案根本殺紅了眼,且太有針對性,所以“我必須辭去黨主席,不然整個黨務將會無法運作”。他說,接下來還有好幾起官司要麵對、要出庭,“須請黃國昌(民眾黨黨團總召集人)幫忙”。
29日深夜,台北地方法院裁定幾個被告的保釋金均大幅增加,柯文哲加保到7000萬元,涉嫌向柯行賄的威京集團老板沈慶京的交保金從4000萬元提高到1億元,且全部限製住居、全部科技監控,不得與證人有所接觸,籌措保釋金的時間到30日下午5時。針對新裁定,台北地檢署表示,收到裁定書再決定是否抗告。
民眾黨認為撤銷理由實難服眾
“台灣高等法院”撤銷發回柯文哲的交保裁定後,台灣民眾黨中央緊急應變小組發表聲明表示遺憾與痛心,稱柯文哲已再三強調不可能逃亡,同時衡量客觀局勢,他並沒有逃亡的動機,更何況原裁定已限製居所、出境、出海,他更沒有逃亡的手段。在此等情況之下,“倘還認為柯主席會逃亡,可謂違背一般經驗法則,實難服眾”。聲明同時強調,柯文哲根本沒有犯罪所得,再強令其增加巨額保證金,“豈非在不具羈押必要性之情況下,未達羈押之目的誓不罷休?”緊急應變小組全力支持柯捍衛自身清白,爭取公平審理的權利。
國民黨“立委”李彥秀29日稱,柯文哲一席“我逃跑民眾黨就毀了”的感性發言無法感動法官,須以實證博得法官信任,否則可能隻剩下重回看守所一種可能。她說,未來審理期間,柯文哲恐怕隻能被軟禁在社會,或被拘禁在看守所。無論如何,都將大幅壓縮柯文哲與外界聯係的機會。
牽動島內政局變化
事件在島內引發巨大爭議。有網友在評論區稱,“法官是吃飽沒事幹嗎?這樣放了又抓,浪費社會資源,浪費司法資源,造成社會動蕩與對司法觀感不佳,是很好玩嗎?鬼島法官真的是社會的亂源”。律師出身的民進黨籍前“行政院長”謝長廷認為,就法律而言,柯文哲受賄的證據確實薄弱了一點,未來可以預見必然爭議迭起,牽動島內政局變化。
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張雅屏29日撰文稱,以京華城案為例,檢方的起訴內容與特定媒體報道脈絡高度重合,這種現象不禁讓人質疑台灣司法是否真正保持獨立運作。同時起訴書不少論述似乎更偏向於主觀臆測,缺乏具體事證支持,“不僅損害司法公信力,更可能導致社會的對立與撕裂”。文章認為,這種社會信任的崩塌可能導致以下幾種嚴重後果:首先,人才外流加劇,有能力者尋求更公平的環境;其次,社會對立進一步深化,島內民眾對體製的不信任可能演變為街頭抗爭,甚至社會動蕩。更嚴重的是,這種不信任可能影響經濟發展,因為投資者會對缺乏法治保障的環境失去信心,“若不及時扭轉這種趨勢,恐將麵臨更嚴峻的社會衝突與政治危機”。
就民眾黨未來的發展,《聯合報》發表社論稱,柯文哲日前已表態請辭民眾黨主席,但民眾黨內對此意見分歧,由誰接任黨首仍未可知。“一人政黨”的宿命向來如此,當群龍無首,多數基層追隨者可能失望而去,不過民眾黨目前仍在“立法院”有8席不分區“立委”席位,如果能積極發揮監督、質詢及揭弊角色,仍有機會在黯淡時刻點燃火花,抓住民眾的支持。如此一來,或有可能打破“柯黨”的魔咒,繼續扮演關鍵少數的角色。